当下的艺术品市场行情低迷,却不寂寞,不断出新的交易形式——比如网上拍卖、私下洽购和无底价拍卖等,不断点燃人们的兴奋点。这些交易方式的改变,会对艺术市场带来什么新气象?记者采访了部分业界人士。
网上拍卖:让冷门拍品“火”起来
网上购物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网上拍卖也日渐成为藏家新宠。目前,嘉德在线、赵涌在线等线上拍卖网站办得风生水起,成为艺术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线下拍卖需要拍卖师在台上报价、买家在台下举号牌竞价,最终拍卖师以落槌方式以示成交。网上拍卖的不同之处在于,拍卖行可直接在网上发布信息,买家只需根据相应流程在线申请竞买资格,在指定时间登录拍卖平台进行在线竞价即可,这大大突破了拍卖的地域限制。但网上拍卖存在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拍品以中低端艺术品为主,高档物品的成交率比较低。纵观目前网上拍卖的拍品,较多的是邮票、钱币、书法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门类。当这些藏品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后,一些冷门藏品也得以在网络市场开疆拓土。
纸杂文献便是一例。上个月的“赵涌在线文献精品专场”中,551项拍品就斩获704726元人民币,成交率高达97.5%,虽然算下来均价仅为千余元一件,但人们的热情可见一斑。“赵涌在线”CEO赵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纸杂文献这个小门类一直没有被传统拍卖行所重视,但纸杂文献的收藏门槛低,赝品容易识别,这将来会是一个上升的、朝阳性的板块。“虽然线上很少有千万甚至上亿的拍品,但邮品、钱币、纸杂这些藏品因其价格稳定、鉴定门槛低、符合普通收藏者消费能力,因此能在线上平台长期保持着高增长。”
然而,网上拍卖同时隐藏着不少问题,如艺术品真伪难辨、竞拍存在欺诈和法律条例不完善等。尽管如此,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必将成为艺术品收藏、交易、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私下洽购:或进一步挤对画廊市场
步入2013,一个特殊的名词不断在国际艺拍新闻中出现,那就是“私下洽购”:两年前在英国被拍出5160万英镑天价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后来买家拒付款),今年1月中旬以私人洽购形式在英国邦翰斯拍卖行成交,价格缩水一半;而在美国2012十大艺术事件中,“拍卖行私下洽购交易成新潮”排名第一。目前“私下洽购”已在中国出现,并呈现出燎原之势。
何为“私下洽购”?这是拍卖行在拍卖场外进行交易的方式,如有卖家或藏家对展品感兴趣,可以通过私下协商的方式购买,而不用通过拍场公开竞价。“私人洽购也容易使拍卖行被怀疑成第三方中介行为,可能会有损拍卖业公开、公正、透明的交易原则,在业界对此有很多争议与讨论。”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表示。
尽管如此,这种交易方式很快将成为“合法”。记者了解到,将于3月1日正式实行的新《拍卖监督管理办法》,删去了“不经拍卖竞价程序处分拍卖标的”的限令。业界人士认为,这实则鼓励了拍卖行的场外买卖行为,“私下洽购”可能成为市场的下一个重要交易模式。
去年北京保利拍卖成立了“贵宾部”,这是一个针对高端客户提供私下洽购服务的新部门,尝了中国私下洽购的头啖汤。其负责人李思莫表示,拍卖活动是一种相对粗放型的交易模式,无法照顾到客户的个性需求、隐私保护、降低成本等实际需要,而一些大型客户希望拍卖行能为他们持有的资金做一定的艺术投资规划,这使得私人洽购业务大有前途。
也许对于大藏家和拍卖行来说,“私下洽购”是一种互利的方式,但对艺术品市场的其他角色而言则不然。比如画廊。“拍卖行日后的交易方式更加灵活,他们完全可以推出自己看好的艺术家,这让拍卖行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画廊’的责任。”深圳兰亭拍卖行副总潘健告诉本报记者。这对目前生存艰难的画廊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此外,由于目前拍卖行“私下洽购”的对象多为大客户,在他们优先获得购买权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会是让小藏家们共同分羹还是大客户们垄断市场?这都是未知之数。
无底价拍卖:“消费型收藏”或渐近
“无底价拍卖”其实是传统拍卖方式的一种类别,只不过“起拍价由你决定”的包装为市场吹入一股新风,因此备受追捧。这种拍卖形式是以低价格取胜的,以此吸引中低端藏者的进入。“趁着市场低迷,不少拍卖行都主动降低门槛,让艺术品交易更加平价化、大众化,同时也为下一波市场崛起储备客户资源。毕竟,拍卖不仅是一种盈利手段,也是一种推广艺术的手段。”潘健表示。
据记者观察,目前拍场上的藏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投资型收藏,而另一种是消费型收藏。第一种很容易理解,便是把艺术品买回来,等待高价位再将其出手,这是一个投资过程,也因此引发了众多拍场诚信问题。而第二种则更贴近“收藏”的本质,也就是你在收藏它的时候,同时在欣赏它、使用它,比如买一幅画、一个雕塑用以装饰家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者目前逐渐在白领阶层中走俏,但这批消费人群不可能花大价钱去购买艺术品。无底价拍卖中价位不高,但仍具收藏价值的藏品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刚需”。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线上拍卖、无底价拍卖等打“亲民牌”的拍卖方式走俏,将吸引越来越多人进入收藏领域,而“消费型收藏”也会带领艺术品市场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